原標題:超牛!建筑師還原《北京折疊》設定,你知道女主角的住宅原型啥樣嗎?
超牛!建筑師還原《北京折疊》設定,你知道女主角的住宅原型啥樣嗎?
08-31 11:18
郝景芳的《北京折疊》勇奪雨果獎后,果不其然掀起熱絡討論。不能免俗,我們也決定削尖腦袋蹭一發熱點。
只不過,與分析三度空間折射的社會形態這樣的文科視角很不一樣,我們找來了建筑師圈里腦洞最大的朱起鵬老師,跟我們一起,結合北京現狀,從建筑與城市的角度來聊一聊折疊北京的可能性。
哦,對了,這里可以劇透下,考據過程中,我們還順手找到了女主角家在現實北京中的住宅區域原型。這,就算免費贈送的彩蛋吧。
劇透結束,我們進正片。
在聊“折疊”之前,先讓我們重新認識下“北京”, 看看按照小說設定,它的三個空間各長成啥樣,以及切割后,你又會被分配到哪個空間。
按照小說描述,第一空間有“大氣中正的布局,沿中軸線對稱的城市設計,延伸到六環的青磚院落和大面積綠地花園。中式建筑的劇院,日本式美術館,極簡主義風格的音樂廳建筑群……”我們模擬它的典型區域,基本外觀如下——
(第一空間模擬,特點是幾乎沒有高層建筑)
顯然,小說關于第一空間的基本設想是有現實原型的,比如延續了“中軸線對稱”的城市特色,以及以“青磚院落”和多層為主的住宅形式,這種低容積率混合大片綠化的描述,的確很符合“富人區”的標準。唯一的BUG在于,這樣品質的區域似乎和所謂“8車道”的寬闊路網不甚相配。
然后是第二空間,“邊角銳利的寫字樓,朝氣蓬勃的上班族;夜晚的霓虹,白晝一樣的天空,高聳入云的公租房,影院和舞廳的娛樂……”光看描寫,這簡直就是現實北京的東三環沿線,從國貿、經三里屯直到亮馬橋一帶的景觀嘛。它的基本外觀于是也呼之欲出了——
(第二空間模擬,大褲衩真是放到哪兒都矚目呢)
小說里說道,第二空間聚集了大量中產白領,以及高校和娛樂場所,所以通俗來說,其城市景觀相當于我們熟知的CBD、高校區與普通住宅、辦公樓的混合體。路網交通方面,沒有第一空間的8車道那么夸張,但因為主要交通形式是汽車,道路也應寬闊通達。
最后是第三空間,特點就是建筑高度最高、密度最大,簡單來說,就是最大限度利用空間擠進盡可能多的人口。這點特別像香港的公屋,用北京的維度來考量,就像很多文章提到的那樣,相當于回龍觀、天通苑或者我們身邊那些擠滿租戶的新老居民樓。也正因為功能性單一,它的圖示就單調多了——
(第三空間模擬,注意,那條顯眼的軌道交通)
值得強調的是,第三空間的建筑,幾乎以密集高層建筑為主,鮮少有住宿外的功能性建筑,這樣的生態設計,也催生出了小說里描寫的狹窄街道邊全是小商販的景象。這是個強邏輯關系。此外,第三空間是幾乎沒有普通機動車的,小說里也提到了,這里的人們出行全靠磁懸浮。
對三個空間有了直觀認知后,我們來理論聯系現實考量下, 如果把現在的北京拿來切割,三個空間該怎么分。
(按照小說設定結合現實,模擬的“北京折疊”區域劃分,不用猜,我們的大多數都不屬于第一空間)
小說關于第一空間的描述,似乎就是以東西城區為藍圖的。除了明顯的中軸線,還有那惹眼的“青磚院落”。
所以將現在的東西城區內前三門大街以北區域劃入第一空間,基本沒有什么爭議。這里密度低,樓層矮,文化精粹、權力資源也都集中于此,長安街牛哄哄的10車道,也契合交通狀況的表述。
除此之外,論氣質的話,首都機場西部、溫榆河畔連綿的別墅區,也應該劃歸于此,那里別墅居民的生活方式,與這座城市的多數人顯著不同(好奇的同學可以自行搜索)。
(真實的北京,不同形態城市空間在同一時空內并行不悖)
第二空間的范圍劃分,基本涵蓋了五環內的多數區域。不過基于北京南北城發展的現狀,它的南緣會比地理上的南五環偏北許多,也許到南三環、甚至二環一帶就出現分界了。
這里可能是多數人“熟悉”的北京,當代北京大多數城市器官都集中在這里。它有連綿不斷的住宅、高聳的寫字樓,云集的高校和努力的中產階級。
當然,第二空間內部顯然也有等級。比如清華北大、萬柳社區、香山附近的別墅區,可能更趨近于第一空間。此外,我們把機場區域包含其中,即使它距離城市中心再遙遠,龐大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已經讓這個區域呈現出與周邊截然不同的面貌。
(北京城郊的日常生活場景,以及周邊城中村中的喧鬧商業街,十分貼近原著關于第三空間的想象)
剩下的第三空間,相對來說就十分好劃分了。
解決完“北京”,我們來關注下“折疊”。
如果只是簡單粗暴地表翻轉,北京的這場折疊就太盜夢空間了。在這方面,郝景芳還是有設計的。
比如,基本的質量守恒。小說里特意提到,由于大地兩側重量并不均衡,所以“第一空間的土地更厚,土壤里埋藏配重物質。人口和建筑的失衡用土地來換?!保ê戮胺歼€不忘一語雙關調侃,接了句“第一空間居民也因而認為自身的底蘊更厚?!币彩钦{皮)
在具體的折疊方式上,小說的表述是這樣的,“鋼筋磚塊合攏的聲音連成一片,像出了故障的流水線。高樓收攏合并,折疊成立方體。霓虹燈、店鋪招牌、陽臺和附加結構都被吸收入墻體,貼成樓的肌膚。結構見縫插針,每一寸空間都被占滿?!?/p>
而建筑的展開是這樣的,“附加結構從樓兩側探出,向兩旁一節一節伸展,門廊從樓體內延伸,房檐延軸旋轉,緩緩落下……一個又一個黑色立方體從中間斷裂,向兩側打開,露出其中貨架的結構。立方體頂端伸出招牌,連成商鋪的走廊,兩側的塑料棚向頭頂延伸閉合?!?/p>
綜上可以大體推斷出,折疊的過程并非整體折疊,而是以建筑物(或更小的目標)為單位的累加折疊。粗暴點來說,就是各個目標單位都先折疊成立方體,再整體空間折疊。
(空間折疊效果示意圖,關于折疊細節郝景芳顯然是有研究的)
為了印證這種折疊模式,小說里有不少細節指向,比如描寫彭蠡房間時,強調了折疊時躺人用的“膠囊床鋪”,以及“轉換的時候,什么都不能掛出來”,老刀也在空間閃轉騰挪時,觀察到建筑物和土壤之間有金屬斷裂等。
至少從理論上來說,這種折疊具備可行性。但這段描寫就有點奇怪了“(第二三空間的轉換過程)一個空間高樓折起,收回地面,另一個空間高樓從地面中節節升高,踩著前一個空間的頂樓作為地面?!?/p>
這段描述中,有很多存疑點。收回地面的高樓去哪兒了?收進地下了嗎?如果是,那第三空間的高樓又是從哪長出來呢?從前一空間的樓頂么?難道整個第三空間的折縮體積,都收在好比宇宙黑洞的第二空間樓頂么?
至于折疊后,二三空間和第一空間之間的翻轉,則并非不可能實現。但簡單的靠固定軸翻轉,卻不切實際。因為彼此緊密接觸的地面斷面擁有驚人的厚度,如果無法錯開,就會完全卡死,根本轉動不了。當然改變斷面傾角是一種辦法,但小說中似乎未提及這個細節。
其實,折疊技術在現實中已有體現,它的原理跟我們的可折疊家具很像。
(Doowon Suh設計的可折疊紙質庇護所,Modularflex設計的超輕質易裝配救災小屋)
這種折疊方式當然也能被用在普通建筑上,比如現在已經完全產品化的折疊式戶外陽臺。建筑的一部分完全可以自由的放下或收起,呈現不同的狀態。
(看,是不是跟小說里描寫的建筑外的招牌很像?)
只不過,按照小說理論,折疊進行需要極端精密和龐雜的前期設計,包括城市中每一個建筑及建筑的每一部分的折疊方式、軌跡和折疊時序。最重要的,還要有動力。如何牽引這一系列復雜結構在短時間內發生形變,又要把大大小小的動力源頭及傳導設施藏好,是讓人光想想就頭疼的問題。
其實,真要讓如此龐雜的構筑物在短時間改變體積并輕易翻轉,折疊肯定不是什么好辦法,熟悉工程學的人大約會選擇更根本、更簡便、也更易于操作的辦法, 那就是——充氣。
(意大利事務所3GATTI在上海嘉定區進行的舊建筑改造,就用到了“氣泡墻”)
充氣建筑早已不是什么高新技術,上至飛機機庫下到家用露營帳篷,充氣建筑都體現出優異的可塑性和輕便特征。尤其對于復雜形體,它會像花式氣球一樣任你揉捏擺布。此前,一群意大利設計師就在上海嘉定設計了一個把老房子和充氣體相結合的建筑。它通過氣體的收放來改變建筑的外在形態與體積。
所以,如果覺得折疊北京太過復雜,把它變成三群不同北京人生活的充氣城堡可能更加靠譜。當然一點點從萎靡到飽滿的充氣過程,似乎沒有噼里啪啦的折疊來得震撼心魄,這可能也是男人更喜歡變形金剛、女人則更喜歡大白的原因吧。
好,感謝你讀到這里,正片結束,沒有字幕, 我們開始放彩蛋, 看看女主角依言的家在現在的北京城的哪個位置。
小說里提到,依言跟老刀會面的地址“在她家東面3公里多一點”的某超市,途中經過街景包括一個扎眼的“8車道”,而這個超市呢,就在她工作的“西單某處”的附近。
以此倒推,我們可以得知,依言家的大體方位,就在西單沿長安街往西3公里處附近。也就是說, 依言的家在木樨地周邊某小區,根據這一地區現狀,我們可大致圈定為路北三里河三區、茂林居或者玉淵潭公寓一帶。
(我們本來還很興奮地以為依言家的原型會是大名鼎鼎的釣魚臺七號院,這樣就能對上依言在小說里設定的身份了!結果好像差了一點點)
既然都考據到這兒了,我們就又順手推斷了下老刀進入第一空間的確切位置。小說里寫,老刀進入第一空間后,“跑了一公里后”來到依言家,那基本就可以判定入口處在依言家方圓一公里內。
再結合這一公里的沿途景觀描寫,得出“粗壯的銀杏”,“巨大的園子”,“翻轉的地方就在園子的湖邊”三個有效信息,得出有效結論——
(玉淵潭公園,以及三里河地區有名的銀杏樹林蔭道)
老刀翻轉的地方在木樨地以北一公里的玉淵潭公園湖邊, 他沿著三里河的銀杏樹林蔭道走到了木樨地的依言家。